“天问”携“祝融”成功着陆火星,中瑞科技积极开展3D打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021-05-15
[复制链接]

北京时间2021年5月15日8时20分左右,中国首枚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

中国航天器首次奔赴火星,“毫发未损”地顺利出现在遥远的红色星球上,完成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一次壮举,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着陆后,“祝融号”火星车成功传回了遥测信号。

祝融号成功着陆火星

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历经约3小时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成功软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从进入火星大气到着陆火星表面是整个火星着陆过程中最为惊险的时刻。我国天问一号任务火星着陆分为气动减速、伞系减速、动力减速、悬停避障与缓速下降四个阶段,历时“惊魂九分钟”。

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环绕器进行升轨,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的后续探测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搭建起地球和火星之间的通信桥梁。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

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探测任务面临行星际空间环境、火星稀薄大气、火面地形地貌等挑战,同时受远距离、长时延的影响,着陆阶段存在环境不确定、着陆程序复杂、地面无法干预等难点。

天问一号任务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发射、行星际飞行及测控通信、地外行星软着陆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回顾2020航空航天的那些事

对于很多人来说,3D打印可谓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近期,关于3D打印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这也让我们认为,3D打印技术应用正加速走进人们的生活。

2020年5月8日,一台由中国自主研制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机”及其在轨打印的两个样件随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返回东风着陆场……

小编在前几期也与大家分享了中瑞科技丨航空航天关于3D打印的那些事(一)与中瑞科技丨航空航天关于3D打印的那些事(二)以及中瑞科技丨3D打印与航空航天应用再探索,中瑞科技顺应潮流在航空航天领域也3D打印出了一些产品,接下来跟随小编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瑞科技打印出来的产品吧!

航空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

分层精度:0.1mm

尺寸大小:1210mm * 587mm * 674mm

使用材料:ZR710

生产工艺:SLA

打印时间:50小时17分

航空母舰模型

航空母舰模型

分层精度:0.1mm

尺寸大小:1900mm *468mm *398mm

使用材料:ZR300

生产工艺:SLA

打印时间:55小时14分

叶轮

叶轮

分层精度:0.04mm

打印设备:iSLM500D

使用材料:不锈钢

生产工艺:SLM

打印时间:37小时57分

涡扇壳体

涡扇壳体

分层精度:0.035mm

打印设备:iSLM280

使用材料:不锈钢

生产工艺:SLM

交工日期:41小时23分

火箭发动机

火箭发动机

分层精度:0.04mm

打印设备: iSLM420D

使用材料:不锈钢

生产工艺:SLM

打印时间:106小时